【記者陳維強/台北報導】

▲長榮法說會,總經理吳光輝(左三)主持。(記者陳維強攝)
美國關稅衝擊全球,中國出口貨量減少六至七成,惟美國大零售商對今年貨量仍持樂觀看法,對航運業仍有利長約簽訂。長榮海運二十五日召開法說會,總經理吳光輝表示,今年受不確定性因素影響,長榮仍持「審慎樂觀」態度面對。對航運業來說,沒有悲觀空間,尤其泛太平洋航線。長約簽訂仍屬有利,大型零售商已先簽約,目前長榮合約量價較去年提升,預計四月底前整體簽完。
吳光輝提到,海運貨櫃運送的多為食衣住行民生需求用品,海運只有成長率的問題,沒有衰退問題,需求不會消失,只有短期壓抑。美國貿易戰手段性應比目的性更高,預計應不致持續過久,否則還是終端的消費者買單。由於供應鏈的轉移,需要上下游配合,再加上物流、碼頭的轉型,這需要時間,而事實上美中貿易間的依存度,較市場想像的還高出很多。
長榮法說會中,針對二○二五年第一季營收、關稅戰與美國USTR 301條款對中國在海事、物流及造船行業的調查,對全球航運市場與公司營運的影響,提出相關說明。
全年展望,IMF最近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測,今年和明年分別為二·八%和三%,仍維持正向成長。目前美國關稅政策走向尚不明朗,貨主態度暫趨保守,將影響第二季泛太平洋航線的貨量。
美國關稅政策趨勢,根據資料,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貨量在泛太平洋航線的佔比已從二○一七年的六九%降到二○二四年的五九%,反映出「China Plus One」的策略正在進行,但供應鏈重組仍不容易,轉口貿易也仍然活躍。
為應對關稅戰引發的市場波動,航運業目前採取空班、減班或撤線等措施,以適應需求變化。但這些調整牽動的不只是船期,還涉及船隊調動、港口泊位、內陸鐵路與卡車轉運及空櫃調度,對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構成挑戰。
長榮海運同步加快航線優化、拓展區域市場、強化全球網絡,靈活配置艙位,同時提升轉運效率,以因應對供應鏈變動與地緣政治風險,提升整體營運韌性。
(台灣新生報航運版2025042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