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周家仰/綜合報導】
根據英國航運相關網站引述,美國政府針對中國船舶祭出最新貿易限制措施。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(CBP)近日發布公告,要求所有「中國製造、中資擁有或營運」的船舶,須在抵達美國港口前三日透過美國財政部的「Pay.gov」系統預繳港口停泊費,否則將被拒絕進港或禁止裝卸貨物。
這項規定為美國貿易代表署(USTR)依《三○一條款》設定的「船舶費用」之正式實施細節,預定於十月十四日正式生效。CBP指出,如船舶抵達時無法出示付款證明,將被暫緩放行或延後港口清關,直至確實完成付款為止。
CBP強調,確認是否須繳納費用的責任完全由營運商自行負責,不得於入港時補繳。該機構表示,判斷船舶是否須繳費的責任在營運方,而非CBP。
按照規定,中資持有或營運船舶每淨噸需繳納五十美元港口費,自二○二六年至二○二八年間每年再增加三十美元。如船舶為中國製造、但由非中資企業營運,則費用為每淨噸十八美元,或每卸一貨櫃一百二十美元,取其較高者,並自二○二八年四月前每年增加五美元。滾裝(Ro-Ro)船則每淨噸需繳十四美元,每艘船每年最多收費五次,依靠港次數計算。
CBP表示,所有費用須以電子銀行轉帳方式繳納,系統會依船舶資料(如船名、抵港港口、預計抵達日期、IMO編號、航次號及營運商名稱)自動計算金額。
分析師認為,新制將衝擊多家大型航運公司,包括中遠海運集團(COSCO Shipping)與東方海外(OOCL)等中資船東。據Alphaliner數據,全球前十大貨櫃航商在二○二六年可能須合計支付逾三十二億美元的美國港口費用。其中,遠洋海運可能支付約十五點三億美元,以色列的ZIM約五點一億美元,日本的ONE(海洋網聯)約三點六三億美元。
ONE已率先將十艘中國製造船舶撤出美國航線,以降低衝擊,並宣布不會向客戶加收附加費。
美國律師事務所Blank Rome合夥人葛拉索(Jeanne Grasso)指出,業界仍在等待美國貿易代表署發布更完整的問答文件(FAQ)以釐清細節。
部分航運企業已著手調整布局。全球最大獨立貨櫃船出租商Seaspan已將總部自香港遷至新加坡,並擬將約一百艘船籍轉登記至新加坡,以避開潛在罰款與限制。
中國政府近日則發布報復性行政命令,授權對採取歧視性措施的國家船舶徵收「特別費用」或施加港口限制,可能包括提高港口收費或限制美國相關船舶進出中國港口。
業內人士認為,此舉代表美中航運貿易關係再度緊張,全球航運業正密切關注政策演變對未來航線、成本與供應鏈穩定的影響。
(台灣新生報航運版2025100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