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 > 航運消息 > 財部分析我國進出口貨品分類之近期興革

財部分析我國進出口貨品分類之近期興革

記者陳瓊如/台北報導

根據財政部統計處針對我國進出口貨品分類之近期興革分析,貨品分類在國際商品貿易統計中扮演相當重要的環節,為因應貨物通關、總體經濟分析、跨國比較、貿易談判之需,按不同使用目的之分類標準應運而生。就我國而言,進出口貨品統計除以世界關務組織(WCO)發布之「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(HS)」為架構的主要貨品等基本分類外,亦依循國際規範及國內發展需求,建立其他不同層次與歸類標準之貨品分類。為能有效反映產業結構變化及增進分類之應用效益,前於106年全面更修與整併我國進出口貨品分類體系,並就屬於國內特有之分類確立以每5年為週期之檢討機制。

因距離前次檢修已逾5年,部分國際規範亦有修訂,乃啟動進出口貨品分類新一輪編修,茲就修正幅度較大的廣泛經濟分類(BroadEconomic Category, BEC)、科技層級及要素密集度分類等3項,併同此期間參考聯合國手冊建議而創編的「貨品行業別分類」,為文介紹其主要變動內涵。

首度創編進出口貨品行業別分類:由於現有貿易統計分類均以產品架構為主,考量國內經濟及就業指標大多以行業為分類基礎,為便於總體指標之連結應用、提升經社宏觀分析之深廣度,以及呼應財經部會及學術研究單位之需求日增,加以聯合國訂定之「國際商品貿易統計:概念與定義」(International Merchandise Trade Statistics: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2010, IMTS)亦鼓勵各國在貿易統

計建立行業架構分類,爰自 109 年起推動進出口貨品行業別分類研編作業,於110年10月起正式按月編布,並追溯編算90年以來各年月資料。

編製概念及作業流程:「貨品行業別分類」之編製,係將總數超過 1 萬筆的 CCC code 10碼稅則號別貨品依其經濟活動屬性,逐項對應至我國行業統計分類(第 11次修正)之行業細類。由於貨品分類與行業分類兩者基本概念不同,部分貨品可能出現對照多個行業細類之情況,為維持分類上之互斥與一致,爰輔以諸多參考資料,包括聯合國相關分類與我國行業統計分類之對照、國內貨品主要出口廠商之工服普查行業代碼、政府機關(構)之建議、相關部會分類準則、或按貨品之主要特性及用途等,歸入單一業別。

依 CCC code 稅則號別對應結果,進出口貨品共有 214 個 4 碼行業細類,分別歸屬 36 個 2 碼行業中類,再就外界使用頻度較高之 2 位碼當中,選列較具代表性之 4 位碼行業細類,總計對外發布 36 個 2 位碼、11個 4 位碼行業,並將行業中類代碼 08-33 合併為製造業大類,一併計算對外提供。而為利對照分析應用,出進口均適用同一架構。

編製結果:我國出、進口產品高度集中在製造業;111年製造業出口 4,750億美元,占 99.1%,其中以行業中類「電子零組件製造業」居首,出口規模2,322 億美元,占總出口比重達 48.4%,其次為「電腦、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」523 億美元(占 10.9%),兩者合占總出口逾5成。

進口方面,製造業占 80.8%,同以「電子零組件製造業」為大宗,進口1,116 億美元,占總進口比重 26.1%,其次依序為「機械設備製造業」462 億美元(占 10.8%)、「電腦、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」351 億美元(占 8.2%),非製造業占約 2 成,以「石油及天然氣礦業」為主,占 11.9%。

105 至 111 年期間雖歷經美中貿易爭端、新冠肺炎疫情干擾,所幸在物聯網、人工智慧等科技創新效益、半導體製程優勢支撐下,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與電腦、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出口 6 年間累計各增 1.1倍、66.8%,推升整體製造業出口增 71.5%,製造業貨品進口亦隨電子產品出口衍生需求之擴張,增 75.2%。

(中華日報航運版20231226)

You may also like
桃園機場論壇 聚焦航空產業機會與挑戰
港務公司永續經營連3年獲TCSA永續單項績效獎
CR技術研討會澳洲海事局剖析MEPC 82會議重點
長榮航空與泰國觀光局延續簽署合作意向書 強化全球市場布局